一位摄影师的独白:浅谈胶片直闪
2017年夏天,和cara在北锣鼓巷买了一台二手理光胶片机和几卷爱克发胶卷,在玩儿了8年数码单反以后,再次体验胶片复古和最简单的机内闪光灯,拿着傻瓜胶片机,我好像又找到了最初按快门时简简单单的感觉。有人说,胶片的物理特质与冲印的化学反应,更能让人感受到影像的“温度、速度、温柔与愤怒”。手动上卷,大硬闪,胶片颗粒。一卷135偷得格数再多,也只有三十几格的机会。冲扫出来的颜色,像是回到了90年代的美好。
于是,这两年的时间,在数码创作之余,我有时会用手里的二手傻瓜胶片机进行人像拍摄,胶片配合直闪在弱光条件下所创造出的光线也带给了我不一样的观感。可以说,胶片直闪的使用,冲扫出的照片,相比数码,有一种更强烈的侵略性与画面感官冲击力,这样的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我。
胶片直闪一直是攻击重灾区。
很多 ,同样,会评论和否定别人的照片的人,不一定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
理论谁都懂,否定别人动动嘴皮子就可以了,但自己拍出高水准的作品,却需要无数的失败和实战的积累。只会评论别人的片子不行,但自己却拍不出好的作品,也不允许别人评价自己,这样的人评论别人的片子不好,说服力在哪里呢?毫无疑问当代摄影圈的风气乱象丛生,但这不是让喷子毫无道德底线的去跟别人撕逼的理由。
网络世界还是要遵循现实世界互相尊重的法则。
闪点悖论4:胶片直闪装大逼,胶片直闪即新锐
讨论焦点:摄影风格
无论胶片直闪还是数码自然光,对曝光、构图、光比、审美的知识都是相通的。网络键盘侠喷胶片直闪的原因,主要是有一些胶片摄影师,没有基本的摄影基础和审美,而只是把胶片直闪作为提升逼格的工具,并通常的拍摄题材会涉及到情色领域和一些低俗内容,胶片直闪成了艺术家技术不足的遮羞布。这是部分摄影师的技术水平和内容选择的问题,而胶片直闪不应该为此背锅。
况且每个摄影师都有自己的摄影风格,即使同一个摄影师,在不同场景、不同模特、不同器材的选择时,也会有不同的风格,这种多元化的百花齐放,又有何不可呢。喜欢数码自然唯美柔光的人,摄影的世界里就不可以有胶片直闪光吗?喜欢日系低饱和小清新的,摄影的世界里就不能有欧美风高饱和个性化吗?胶片直闪里偶尔的漏光、毛边、划痕、斑点、晃动、倾斜、失焦,就一定是缺点吗?每个摄影师的人生经历,性格形成,成长的环境,艺术的底蕴都不同。重要的,是通过影像,表达自己。自己乐意怎么想,喜欢怎么拍,希望怎样活,只有自己知道。是否表达自己,就该被别人指责呢。
即使是那些被喷子说是装逼的任航九口卢彦鹏张克纯魏壁等等,也有其自己作为亚文化的存在意义。如果回到二十年前,我想键盘侠一定会把荒木经惟中平卓马杉本博司筱山纪信等大师喷得一文不值。
路人甲森山大道在街头漫无目的的游走,黑白的影像里充满了高反差粗粒子模糊黑。精神病人草间弥生在密集恐惧的波点里创造以爱之名的乌托邦。穷困潦倒的画家梵高为一个妓女亲手割掉自己的耳朵。身患抑郁症的诗人说,自己思考了一整天,最后只写了一个句号。艺术家用武士刀把奔驰汽车对称切成两半。东京的生河豚店里,一大片河豚只取不成比例的一小部分供客人食用。有的餐厅没有音乐,一天只招待八个客人。服装设计师把走秀模特儿的脸包起来。钢琴家演出时只坐自己家里带去的椅子,而且从不与人握手。
在喷子眼里,这些都是装逼,好像都是水平不足的人故弄玄虚,都是为了某些目的让自己与众不同,于是被贴上标签。到了摄影圈,就变成了别问这拍的是什么,问就是新锐,问就都是平庸的遮羞布。
对于这个问题,我想用陈绮贞的日记来回应:“这些人里面,有些真的只是另一种平庸,但他们也许也启发了另一些人,最后将世人眼中造作不解的行为,在漫长生命中,慢慢锻造成艺术,成为经典,成为潮流与高标准。他们知道,如同任何事物都只是工具,在局部变成了全面,片刻变成了人生,笔触变成了诠释之后,就会渐渐清晰。”
最后,愿每一个创作者都可以心怀一意孤行的决心。在专业上永远不保持温和,在人格上孤立而宏大。你的风格就是只有你可以犯的错误。
你不需要讨好所有人。送给每一个创作者。